食在永續-綠色在地公民經濟計畫

一、計劃規劃

高度依賴便利與量販通路的生活模式時,各種危機只是剛好而已!

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下,全球糧食生產與銷售系統過度商業化演進,導致利益集中大型農企業及零售業集團,不僅加速貧富差距,更危及食安與環境永續。大型企業經營著重「低成本、高獲利」哲學,衍生的社會問題包括:低價收購農產導致農民經濟困頓、壓低員工薪資導致年輕族群低薪、農業生產導向大規模單一作物並依賴大量農藥化肥,導致土壤生態破壞、水系統污染、生物多樣性流失(如蜜蜂與蝙蝠大量消失),造成人類未來糧食質與量的危機;而長途遠距運輸亦消耗大量有限石油並排放溫室效應氣體。然而,這充滿危機的系統,卻是由我們每天用消費所支持出來的。

從「消費世界觀」到「參與世界觀」」再到「合作經濟模式

看似「便利」的消費世界觀,實際上是一種促進環境危機的運作體系,更破壞人類經濟均衡與社會福祉,因為加速財富集中於1%人口,金錢流動停滯與不均,成為年輕族群低薪化主因。破解此「環境不永續」與「經濟不永續」的共惡結構,其解決方案就在99%的公民經濟手上,亦即一種「參與的世界觀」。不同於主流的「公司制度」,「合作社」是「勞工即老闆」的事業型態,亦即是一種99%的公民經濟;具備「公義經濟」的社會結構才能使即將來臨的 AI及機器人時代成為祝福,而非大量失業的詛咒。

讓消費端與生產端在花蓮攜手相遇

農業為花蓮產業大宗,然生產端與消費端相距甚遠,常菜土菜金,農民收益低,導致農村凋敝人口外流嚴重,且花蓮當地消費者的生活已漸從傳統市場轉向連鎖大賣場,資金外流。若能整合農民組織生產合作社,消費者組織消費合作社,供需順利橋接,則可免除農民受剝削,以計畫生產提高效能,促進在地財富循環流動,透過社員分享利潤,建立公民經濟。然而,塑造成功典範並順利轉移需要大量教育與科研投入。

以「食」為主題,整合在地生產與消費端的99%在地公民 濟

本計畫將結合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等三所大學,以「食」為主軸,整合16門課程及微學分,透過「跨校跨域整合」、「問題解決導向學習」、「新經濟模式」及「在地聯結」等方法,貫穿「高等食農教育」、「農村發展」、「合作經濟」及「科技整合」四大類。課程又依與產業關係可分為「生端課群」及「消費端課群」;其目的在促進生產者組成生產合作社,消費端組成消費合作社;透過兩課程所累積的成果,將有助超越新自由主義限制,形成在地公民經濟,達到環境永續及經濟永續之效。

二、推動團隊簡介

本計畫以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和東華大學三校教師(共10位)組成的教師社群為核心,並分別組成三校的學生團隊,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Solving Learning)的課程設計核心,整合跨校跨領域專業,引導學生實際認識實踐域場之進行校內(消費端)及鄉村現場(生產端)的課程與非課程活動。

預計於108年成立「跨校跨領域學分學程」,並結合在地NGO及花蓮農業改良場[1],於109年組成花蓮A. School (Agri-School),以彌補花東地區缺乏以整體鄉村發展為宗旨的農學院之憾。

本計畫執行過程中所發展的「消費合作社運作模式」與相對應的「有人情味的電商平台」,將可典範複製至其他單位,並透過整合大數據分析所得知識,提供在地農業生產端進行「計畫生產」。教師、學生及農民皆可藉此得到增能,「達到人才培育」及「實質社會實踐」之效;並促進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項目標之「健康與福祉」、「就業與經濟成長」、「削減不公平」、「責任消費與生產」及「氣候行動」等5項目標。

肆、計畫執行期程

綠色在地公民經濟的建立,絕非兩三年努力即可完成,整體計畫發展以五年為架構,其每年主要發展重點如下表所示:

106年(執行中) 107年 108年 109年 110年
*建立跨校跨領域合作機制

*建立農村生產端合作機制

*成立消費合作社/或儲互社籌備處

*進行消費端教育宣導

*農村端確立生產組合

*慈大消費合作社/或儲互社籌備處試營運

*建立電子商務平台運作原型

*進行消費端教育宣導

*建立農村「碳農業」輔導機制

*建立電子商務平台支援消費合作社運動

*正式成立慈大消費合作社

*進行消費端教育宣導

*成立學分學程

*建立農村「友善土地農法」輔導中心

*正式成立慈科大消費合作社

*進行消費端教育宣導

*成立花蓮農學院A. School

*建立「在地綠經濟中心」擴大生產與消費端規模

*複製消費合作社於其它單位(如慈濟醫院、)

*進行消費端教育宣導

*成立學位學程

伍、推動目標

行政院《106­~109年國家發展計畫(農業部分)》將「地產地銷」列為重要國家農發展方針。本計畫建立於跨校系、跨領域基礎上,深化「問題解決導向學習法」,並透過遠距教學、磨課師(MOOCs)、移地學習等方式,進行共同授課,結合業師開設「綠色公民經濟」、「鄉村經濟學」、「食物、文化與空間」、「創意農村大作戰」、「看的見的營養學」、「食品安全與檢驗概論」及「食物哩程與碳足跡–T型人才培育」等15門課程。本主軸計畫的社會功能創新點:由學生與教師共同推動消費者組成「消費合作社」,藉由結合消費者互助合作的力量,扭轉由跨國財團及大通路商主導的消費市場,改而支持可創造在地就業的在地產業。

然而,單一學校消費合作社經濟規模有限,對東部地區在地農產供銷市場影響力較低,故須將概念推廣至多個教育單位或NGO機構之消費合作社,形成「聯合社」的型態,並透過建立具PGS參與式的消費合作社網路平台,建立比大賣場更環保、更具公平正義理念的農產消費服務通路,以營造具有人情味、參與感卻不失企業組織營運效能的友善社區供銷平台為長遠目標。推動整合聯盟學校與業界的教學研究,所發展出的「農業生產端組合」與「消費合作社電商聯合平台」對接,形成有別於主流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而形成「在地循環經濟」模式,如圖3所示。

此一社會創新的農產供銷模式具備以下優點:

  1. 支持環境永續的農業體系

消費者可積極連結生產端,支持好的生產者;受到消費保障形成穩定的產銷市場,農民可實踐友善土地及生態保持的碳農業,不僅減少食物哩程,更可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合作伙伴關係。

  1. 計畫生產提高農田效率

農民常無法預測市場需求,產量大時價跌,造成「菜土菜金」現象。當合作社電商聯合平台運作時,透過大數據分析,可精確預測需求量,並回饋生產組合,進行適地適種之生產規劃,以提昇效率並降低農業生產風險。

  1. 穩定現金流提供穩定就業

透過供需雙方直接議價機制,減少通路階層與成本,將利潤回饋生產者與消費者。青年不願意返鄉,主因就是沒有穩定就業,而在地的消費往往因採購外地產品而現金外流。因此,本計畫整合零散消費力,支持在地產業,讓現金在本地系統循環,提升在地青年就業機會。

  1. 增加消費者信心

台灣歷經多次的食安風暴,人民不願購買來歷不明或有食安疑慮的產品,藉由農業4.0以智慧生產、數位服務,在電商聯合平台提供食品履歷,可以線上即時觀看農地及農耕現況,同時藉由學校第三公正單位推廣,建立消費者對於本平台的信心,農民、消費者能在此平台上達到供需雙贏。

  1. 跨校人才培育

本計畫以「食」核心,讓將人文地理、企管、公衛、水資源與環工、醫學資訊、教育、海洋工程等領域專業挹注於共同課程主軸,提供學生一個可實踐的真實議題,透過各種創新教學實作設計,培力學生多面向能力。此外,跨校學生團隊的跨校交流將有助於學習視野的拓增,並為學生累積無可計量的社會資本。

陸、具體策略作法

一、具體作法

本計畫之具體執行可分「生產端教學研究與產業聯盟」及「消費端教學研究與產業聯盟」兩部份來說明:

生產端的課程以慈大及慈科大跨域整合課程「創意農村大作戰」、「農業創新與創業」及東華大學的「鄉村地理學」、「地方感懷-社區創意方案設計」及「食物、文化與空間」共五門課程進行,其教學方法以「問題解決導向學習」為核心,帶領學生進入農村現場,深入探索辨視問題,並且與業師結合,共同研擬出具體問題決方案。此成果將可能進一步促進學子就/創業或繼續延伸為產學研究。而另一方面,解決方案不只有助場域發展,其傳遞的公民經濟理念,也將組成各式生產組合。如圖4所示。

在消費端的課程,則著重在建立「員生消費合作社」。課程的發展,協助員生消費合作社的在食安議題、營養議題、及環境議題的增能。並在「問題解決導向」學習過程中,將會產生多組的問題定義及解決方案,有助在日後引進「有人情味的電商平台」,真實建立合乎經濟規模及可持續的運作。其運作架構請見圖5。

二、在地連結

本計畫的實踐場域可分為校內及校外,當課程的實踐場域相同時,即可以共時授課、整合授課等方式進行課程合作。校內以校園為推動消費合作社為實踐場域。而校外的實踐場域,可分成「部落農業」、「小農及青農團體」、「在地NGO」及「在地合作社」等四大類。其課程與場域的聯結圖,請見6 圖。

三、支援系統

本計畫之支持系統可分為:成立USR跨校聯合辦公室、建立課程影音資料庫、鼓勵跨領域共時授課機制、在地產業鍊結機制、舉辦校際協力活動、舉辦校外合本計畫之支持系統可分為:成立USR跨校聯合辦公室、建立課程影音資料庫、鼓勵跨領域共時授課機制、在地產業鍊結機制、舉辦校際協力活動、舉辦校外合作行動、建立教師跨校研究共學社群等七項,茲說明於下:

  1. 成立USR跨校聯合辦公室

透過本計畫之團隊成員及專任助理,三校將於慈濟大學成立跨校聯合辦公室,協助鏈結在地產業,協助計劃參與成員之課程推動,並將執行經驗與成果與其它教師分享。

  1. 建立課程影音資料庫

每位授課教師將其專業技術或課程錄製近20分鐘教學影片,整理為「跨領域交流影音資料庫」,以利其它老師授課應用,成為社會責任課群間之跨課程專業交流合作。

  1. 鼓勵跨領域共時授課機制

目前慈濟大學及東華大學都有彈性授課時數機制,有利教師進行跨校共時授課合作;而慈濟科大則以專案簽呈方式進行。目前,已有慈科大及慈濟大學兩校教師進行全程共時授課(如《綠色公民經濟》及《創意農村大作戰》)。

  1. 在地產業鍊結機制

校內部分教師並未具有與在地產業鏈結及場域經營之經驗,為了要增加更多教師投入在地產業的量能,本計劃將定期舉辦在地產業與學校教師對話,藉此媒合學校教師與在地產業,並提供後繼聯繫之協助。

  1. 舉辦校際協力活動

在上述機制下,團隊將在各校推動各項推廣活動,包括舉辦合作經濟工作坊與跨領域實作工作坊。此外,團隊也將聯合對外辦理串連小農、加工業、消費組織三方對話交流的座談會、舉辦「農村問題解決方案成果發表會」、「實踐成果交流發表會」。

  1. 建立教師跨校研究共學社群,

本計畫強調跨校跨域合作,而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概念交互激盪,將有利于食農教育的創新設計,因此團隊邀集參與計畫的教師共組跨校增能社群,透過頻繁而具深度的共學提升教學設計的能量。

 

四、 外部資源與永續經營

1.連結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為全台灣最具規模的消費合作社先驅與典範,本計畫將透過計畫共同主持人張瓊文老師與主婦聯盟進行串連,強化本計畫在合作社教育的推動力道,未來可望進一步業務層面進行合作。

2.嘗試參與「花東發展條例」民間提案:

10年400億的《花東發展條列》為花東地區發展提供特別基金的浥注。本計畫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已有「民間提案」及完成執行之經驗。目前正與行政院東部辨公室洽談,期待能由花東基金專案與本USR計畫之結合,透過推動花蓮地區之各式合作社發展,並活化閒置資源(如慈濟大學農葯毒物檢測中心)。

柒、計畫執行效益

本計畫的推動,可促進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項目標之「健康與福祉」、「就業與經濟成長」、「削減不公平」、「責任消費與生產」及「氣候行動」等5項目標。表6就目標項目,USR對應策略、質量化指標進行說明。

SDGs項目 USR對應策略 質化指標 量化指標
(總)

跨校、跨國、跨領域、跨產業、跨世代的行動目標

建立花蓮三大學跨校跨領域合作機制,並與產地對接,落實永續發展目標 *建立專業分享知識庫。

*建立教師實踐場域交流與增能機制。

*建立跨領域專業教學影音資料庫,每課程至少一集。

*每月社群成員固定工作會議一次,及依工作需要之臨時性工作會議。

(項3)

健康與福祉

建立高等食農教育體系,提高消費者健康意識,並支持生產者友善大地生產。照顧人、水、土、生態的健康 *以大學為平台,聯結農業、加工業及消費端,連當在地產業網絡

*整合課程研究成果回饋生產端

*至少舉辨一場小農、加工業者、大學團購組織、消費合作社籌備會之交流工作坊。

*預計針對季節性蔬果會有至少12款的功能性食譜發表。協助小農進行醫療導向之農業生產規劃

(項8)

尊嚴就業
與經濟成長

以消費端支持協助解決農村發展問題,促進現金回流農村 * 帶領學生進入參與農村,並協助解決問題。

*協助在地小農、返鄉青農成立合作組合或合作社。

*引入設計思考等創新方法

*產生至少5項農村問題觀察及解決方案原型(prototype)。

*舉辦至少一場農村問題解決方案座談交流會。

* 農村創新創業辦成果發表會至少一場

(項10)

削減不公平

喚醒團結消費者及生產者意識,改變財團壟斷通路局面,促進經濟民主 *成立消費合作社

*促進農民組成生產合作社

*促進消費合作社直接對接生產合作社,避免中間剝削

*成立師生學生組成之在地綠色消費工作隊。

*開始試營運消費合作社一所,並進行成效檢討報告一份。

(項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推動參與保障系統(PGS) *透過MOOC食安及檢驗線上課程,引導消費合作社推動成員學習自主檢驗。

* 幫助小農及其支持消費團體,設計符合農場需要的功能性健康食譜及研擬農業生產計畫。

*於消費合作社推動減塑消費

*於三所大學各舉辨一場在地綠色消費合作社工作坊。

*舉辦食安檢驗工作坊至少二次。

*協助小農設計功能性食譜與生產計畫至少10項

(項13)

氣候行動

以在地消費及友善土地農法,減碳、固碳 * 地產地銷減少碳足跡

* 與友善土地NGO合作支持友善耕作

* 辦理考T型人才培育產品碳足跡工作坊一場。

*辦理考T型人才培育食物里程工作坊一場。

*與友善土地農法組織合作推動工作坊至少3場。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