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友善農業審認推動「在地綠色公民經濟

有人認為樸門永續設計只是外國傳來的環保嬉皮風潮或只是一種花俏的農法;然而,它不只如此而己

,它涵蓋環境、社會及經濟三層面:透過有系統的設計與應用過程,讓人人都可參與其中,並整合大小不同尺度的設計,成為一種可操作的永續運動!
這場由慈濟大學師生、新手農夫、資深農夫及未來農場主共同參與的「花蓮樸門友善農業審認基礎培訓課程」中,大家一起認識樸門永續設計的理念與方法:大家帶來個自的土地資料與相關問題,重新觀察、分析其土地之整體生態與環境,並將人的需求設計於其中,以期能建立地、水、火、風、社群經濟的調合。

課程中,講師鼓勵學員們依地理位置的方便性,組成樸門學習成長團體,彼此互助合作,以便日後能進行跨農場的整合設計,並組成「農民生產組合」(或生產合作社)。

而慈大師生的責任,就是回去後配合慈大USR計畫之各項課程及非課程教育活動,整合更多師生的消費力,超越傳統消費主義的宰制,組成「消費合作社」,藉此支持以友善農業照顧土地的生產者。

透過在地「生產合作社」與「消費合作社」的對接,以民主參與的區域合作經濟模式,形成在地綠色公民經濟,將能展現「照顧地球、照顧人、分享多餘」的樸門核心倫理,進而形成一地區尺度的樸門設計與實踐。

在場參與研習慈大學生收穫滿滿:

有同學反應,參加樸門永續設計課程時,聽到很多小農針對他們農地提出的問題,以及老師如何運用樸門的設計概念來解決問題。這和平常上理論課差別很大。除了學術上的理論更有多樣實際可以操作的解決模式,這是一般大學的室內課程不曾教過的。

也有同學回饋,除了課程上的東西,也讓他體悟到許多人生的道理,每一塊地都有不同的性質,有的石頭很多、有的土壤偏乾,或者土地太酸等等,我們要依據不同的土地性質給予不同的設計以及對策,就能達到自然的平衡。因此細心的觀察就可以找出對治的方法,這很重要。 人生問題也是可以用這樣思考模式找到答案。

自然界自有萬物滋養的妙方,破壞的生態的平衡最後必是大自然的反撲。沒有一種生物能掌控所有的資源,萬物都有它的獨特性,不能只靠單一的一種方法就想要解決所有的問題。仔細觀察、把握平衡共生原則、找出策略、合作執行。雖然是樸門永續設計的分享,但應該也是萬物生存的通用法則。

Bookmark the permalink.

Comments are closed.